時間:2019-08-15 點擊量:1187
蘭州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官兵,在全國人大代表、中心主任王明孝少將的帶領下,剛剛結束了武威市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測繪任務,又收拾行囊,緊急投入到蘭州市東繞城高速公路的勘測工作中……
組建8年來,該信息中心先后參與青藏鐵路軌道線測量等重大測繪任務60多項,他們在一次次征戰高原、翻越一座座高山的同時,也在蒼莽西北大地書寫了一項項科技創新、保障打贏的輝煌和奇跡:先后獲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、二等獎7項、三等獎27項,4項成果獲國際發明獎,10多項創新成果填補國家和導航測繪領域空白。
實兵對抗指揮屏上立體呈現
賀蘭山古戰場,一場實兵對抗演習激戰正酣。中軍帳中,指揮員和參謀人員依托某三維立體標繪系統,從容分析戰場態勢、擬制作作戰方案。指揮屏上顯示的不是密密麻麻的等高線,而是起伏有致的三維畫面:地物地貌、軍標符號全部立體呈現,武器裝備、毀傷打擊的聲像效果形象逼真,如同欣賞一部全景式的戰爭大片。作訓參謀王偉告訴記者:“三維環境下的實時標繪,少了符號與實體的轉化環節,為指揮員熟悉戰場態勢提供了更加科學快捷的決策依據,極大提高了作戰指揮效率。”
4年前的一次演習中,正在電腦上標繪作戰圖的某部一名參謀撓頭抱怨:“這標圖要是能輕松些、逼真些就好了!”說者無心,在一旁的中心主任王明孝卻深陷思索:現代模擬作戰對戰場逼真性要求越來越高,傳統的平面標圖已無法形象表述戰場態勢,開發一套直觀便捷三維標繪系統,顯得尤為必要。三維標繪,這在全軍尚無先例。下定決心的王明孝沒有遲疑,他召集地理仿真、地理信息、三維動畫、多媒體等近10個專業的技術人員,聯合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萬剛教授一起,定課題,制方案,連續干了一年,終于開發出一套三維標繪系統。如今,這套系統已在蘭州軍區部隊廣泛普及,兄弟單位紛紛上門取經,總部領導評價該系統“使軍事標繪跨入了一個新時代”。
夜間測繪失利催生夜光地圖
地處西北內陸,創新條件有限,信息相對閉塞。在這樣的條件下,測繪信息中心如何搞出那么多創新成果?中心政委許仕敏介紹,這源于科研團隊敏銳的眼光和融合的視野。多年前,中心官兵對某山峰進行夜間測繪時,由于手電筒電量耗盡,無法看清地圖的他們在山嶺間轉悠了一晚上,也沒找到準確方位。“夜間測繪看不清地圖會影響工作進度,若是在夜間戰場上看不清地圖,豈不成了任人打擊的‘瞎子’?”
2010年8月的一天,中心技術人員無意中看到一條“蘭州大學王育華研制出某新型夜光材料”的新聞,敏銳意識到利用該材料研制夜光地圖,必定具有重要的軍事應用前景。隨即,測繪信息中心與蘭州大學確立了《環保型低碳夜光地圖制作技術與生產工藝研究》的合作課題,“軍用特種材料研發基地”也在兩個單位掛牌成立。制圖專業帶頭人、工程師申亞鵬帶領4個領域、9個專業的10多名部隊技術人員,與地方科研人員組成了一個軍地聯合的科研團隊,經過3個月攻關、上百次試驗,新型夜光地圖成功問世,經部隊訓練檢驗后廣受好評。
立下遺囑150天改寫世界紀錄
“為了完成科研任務,每個人都立過遺囑。”談起在任務中一次次涉險過關的經歷,從事了大半輩子軍事測繪工作的總工程師董北平感慨頗深。 2003年,我國將要修建高原數字化鐵路的消息發布后,國外許多知名測繪公司就盯上了這塊“大蛋糕”,他們倚仗技術壟斷優勢漫天要價,甚至斷言中國人不可能攻克動態測繪這一難關。數字化鐵路動態條件下的測量誤差必須小于1米,而當時國內的水平是18米。這樣的測繪要求,按照傳統作業方式需要上百人、30多臺車、兩年時間才能完成。2005年春節前夕,中心測繪分隊向雪域高原進發,擔負起青藏鐵路軌道線格爾木至拉薩市1142公里的測繪任務。官兵冒著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嚴寒,在不同海拔、不同時間、不同氣候條件下反復試驗。最后,提出采用國內外從沒有使用過的新技術,終于成功實現了對測繪點高精度的快速定位。
一個又一個測繪奇跡,被中國軍人刻在了“世界屋脊”上:攻克50多個技術難題,創新12種作業方法,完成高精度數據近百萬組,提高工效20倍,以低于1米的動態測量精度改寫了世界紀錄。而這一切,僅僅用了150天。
水積而魚聚,木茂而鳥集。通過課題研究聚集人才,通過重大任務鍛煉人才,通過重點培養優化人才,帶來了人才建設的累累碩果:這個中心碩士以上學歷達59%,目前有11名干部在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、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攻讀博士碩士學位;科技干部人人有項目,人人有成果,有32人受到省部級以上表彰獎勵,就連執行保障任務的士官也都有發明,創新、進取、成才在這里蔚成風氣。